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崇礼区新型职业农民 “533” 培育模式

    信息发布者:葛大爷
    2017-10-12 12:18:28   转载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取得实效,崇礼区农牧局通过三年的培育实践,初步形成了“五精选、三结合、三注重”的培育模式。全区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85人,现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59人。

    一、概述

    “533”培育模式中“5”代表“五精选”,“3”代表“三结合”。后“3”代表“三注重”。

    “五精选”指选准培育对象、精选培训教师、精选培训教材、精选培训时间、精选实训基地。“三结合”指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和“流动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三注重”指注重培育宣传、注重教学管理、注重档案整理。

    二、主要做法

    凭借错季蔬菜生产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能手和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发布公告、个人申请、村级推荐、乡镇和区共同审核,区级认定”的办法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和认定,逐步形成了“五精选、三结合、三注重”的培育模式。

    1、“五精选”模式

    一是选准培育对象。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围绕特色产业需求,由农牧局的植保站、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个培训机构负责按照崇礼区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和要求严格把关,分产业、分类型遴选培育对象,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经过自愿报名、乡村推荐、主管单位择优选拔。动员农牧局的各站室对全区10个乡镇重点种植行政村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入户走访和电话询问进行3次以上的调查确认才最终选好,截止目前已建立了448人的培育对象库,为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足够生员。

    二是精选培训教师。

    坚持培训突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原则。根据培训规范和岗位需求,从农牧局遴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0名进入师资队伍,并把个人信息录入师资信息库中,每讲堂课都要对老师进行评价,实行动态管理。2016年又从河北北方学院专家师资库中选取了6名教授作为培训教师,制作了多媒体培训课件,提升培育实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培训质量。

    三是精选培训教材。

    培训改变以往的做法,为适应本区域农业发展,选用局里人员参与编制的教材。主要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与礼仪》、《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蔬菜栽培实用技术》、《科学养猪实用新技术》、《科学养牛实用新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教程》《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等10多种,把这些教材免费发放给参训农民,提高了培训效果。

    四是精选培训时间。

    采取分段式学习,利用农闲时间每年11月-12月举行开班仪式和理论讲座,避开了生产与教学、农忙与教学的矛盾。实训天数大于理论,每年开春前委托河北北方学院带领农民到全市最好的现代农业园区参观学习。提高了农民的眼界,学到了其他县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不断激励农民创新。

    五是精选实训基地。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精选建立了崇河农业实训基地,在红旗营乡下双台村和石嘴子乡石嘴子村创办了2个田间学校。除此外还到市里其他县区的实训基地进行参观。满足了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教育培训。

    2、“三结合”模式

    一是利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理论授课。

    为了便利农民,好展开组织,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乡镇会议室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固定课堂”,让职业农民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标准化技术,采用幻灯片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二是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建立“田间课堂”。

    指定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家乐蔬菜有限公司,华田绿色庄园有限公司3个条件及规模俱佳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围绕关键技术因人施教,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农民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2015年区农牧局为了实训好,带领212名新型职业农民到河北省廊坊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农民们收获很大,都感谢农牧局提供了学习平台。

    三是通过“流动课堂”对职业农民进行帮扶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

    为了与农户建立长期联系,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农牧局制定了《崇礼区技术员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制度》,选派技术骨干深入农户进行帮扶,每人负责5户的指导服务,把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微信群”、“三农手机报”等服务平台,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组织技术人员分区域、分产业、分层次开展技术跟踪服务指导。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专业见识,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3、“三注重”模式

    一是注重培育宣传。

    采取“电视滚动播放、科技直通车、走访农户、印发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内容。让全区农民都了解惠农政策并踊跃参加报名,提高了宣传的效果,促进了全区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是注重教学管理。

    在制度上,制定了《崇礼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制度》,共计16条制度;在教学上,实行了开班申请批复制、第一课堂登记制、学员签到制、双班主任制、满意度测评制、技术跟踪服务制;在班级上,为了保证培训质量,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每个班级限定在60人以内,实行一班一案,每个班安排2名班主任,班主任从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中选取,专门负责学员的出勤、签到、安全等事项;在组织上,组织学员全流程、全课时参加培训,做到学员、时间、地点、内容、课时、师资“六落实”。

    三是注重档案管理。

    实行专人负责档案整理工作,设立培训机构和监管部门档案。利用专门档案室和档案柜进行建档,收集整理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考试试卷、考试成绩、管理制度等内容。注重收集教学讲义、学员学习资料、照片、典型材料等,建立真实完整、建档规范、装订结实、直觉美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档案资料。

    三、主要成效

    崇礼区按照以上的培育模式对新兴职业农民进行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如下:

    1、拓宽农民的眼界

    石窑子乡下耗沁村的彩椒种植大户老学员武玉在去年11月份参观学习后说:“不出去看看,就不知道什么是设施蔬菜标准化,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一眼井看成老天,永远开不了眼界。”武玉家种植大绷四十多亩,已采用了先进的三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但出去一看,觉得自己的天地很小。

    2、改变农民经营理念

    引用学员李军生说的话“观念不新,就无路可走;脑子一活,路子越走越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我们的对策,一是更新技术。重点是土壤消毒和无土栽培;另一是开拓市场,要不断的接收新的信息,保质量,创品牌,扩市场,促增收。”就这些话就知道讲课老师对学员的启发有多深。

    3、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

    经过培育,我区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示范,起到真正的致富示范带动作用。蔬菜专业老学员张林、王河、任利平,新学员程俊江就是代表。不仅有自己的注册公司,还组织本村及周边邻村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全程带动农民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安排了农民就业。

    崇礼区农牧局 文章作者:李秀华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